合作QQ:80044735 全国热线:400-664-0095 首页 > 成都人才 > 成都职业 > 文章正文
西安现北朝古墓 制药器用于保养身体
2015/12/17 11:37:00 来源:西安现北朝古墓 制药器用于保养身体

  近日,考古人员日前在西安长安区发掘了一座北朝时期的古墓,古墓中挖掘出很多制药器,这或许说明在当时的高等级贵族间已流行服食保健药品,用于保养身体。

  西安现北朝古墓 揭秘古代贵族都是怎么保健的

  这座合葬墓出土的地点紧邻此前发现的韩休墓,墓葬坐北朝南,呈“中”字形,为斜坡墓道,长约42米,共有四个天井、四个过洞。

  墓室距离地面大约10米深,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东、西两壁绘有彩色壁画,由于垮塌严重,仅顶部星象图较为清楚。后室由于流水冲扰,仅发现两具人骨,根据残留的大量棺灰判断应为木棺。

  随葬品主要分布于前室,共160多件(组),主要有陶镇墓兽、武士俑、各类陶俑及陶马、陶车、陶井等。

  发掘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说:“这个墓葬在发掘过程中只发现了古代盗扰的痕迹,当时被盗走的可能是金银器,留下了大量的陶器和5件青铜器,这种陪葬规模在当时应算比较丰厚的。陪葬的陶器具有典型的西魏、北周时期风格。”

  制药器具暗示贵族流行服丹药

  据专家考证,在出土的众多随葬品中,与陶器均是冥器不同的是,5件青铜器是当时的实用器,它们都是制药的工具。

  刘呆运说:“这种制药器具在当时应该是制作丹药这种保健药品的器具,这或许说明在当时的高等级贵族间已流行服食保健药品,用于保养身体。”

  刘呆运说,目前在陕西发现的吐谷浑墓葬极少,像晖华公主墓这么高等级的墓葬还是第一次发现,这为研究北朝时期吐谷浑、柔然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吐谷浑的公主夫妇为何会被合葬在西安?随着考古深入,将来或许能大白天下。

  将军墓志用朱砂书写于石料上

  此次发掘还出土了两合石墓志,根据内容显示,墓主为吐谷浑晖华公主库罗伏和柔然骠骑大将军乞伏孝达。

  晖华公主墓志用楷书刻制而成,志文显示墓主人晖华公主生于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死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

  柔然骠骑大将军乞伏孝达墓志是用朱砂书写,文字脱落严重,已无法辨识。根据零星线索推测,大将军乞伏孝达应死于北周时期,后与晖华公主合葬。

  令专家难以理解的是,大将军乞伏孝达的墓志分明已经准备了志石,但却没有篆刻志文,而是用朱砂书写,这种方式似乎并不符合当时的葬制。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符合葬制的情况?刘呆运说:“以往我们见过的用朱砂书写墓志的大多是经济拮据者用朱砂在砖上书写,这种准备了石料但又没篆刻志文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据已找到的史料记载,墓主人晖华公主与西魏的悼皇后之间也有血缘关系,悼皇后是晖华公主的外甥女,而晖华公主的姐姐则是柔然的皇后。

  链接

  古人迷信的保健品:宋元显贵盛行喝鹿血

  其实,中国古人同样重视养生保健,当然,历史上因“补品”过量导致伤身折寿甚至中毒而亡的也不鲜见。经考证,秦汉时期人们迷恋的不老补药都是些将丹砂、水银、铅丹等矿物质烧炼,经化学反应后所得的物质。

  如今,各种养生保健产品可谓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其实,中国古人同样重视养生保健,当然,历史上因“补品”过量导致伤身折寿甚至中毒而亡的也不鲜见。

  秦汉人青睐“五色药石”

  从《神农本草经》所记来看,人参在秦汉时期已被作为保健良品来消费了。而当时最高级的补品,要属以“长生不老药”为代表的所谓灵丹妙药。秦始皇嬴政曾派人率数千童男童女到东海蓬莱仙境寻访“神药”。

  经考证,秦汉时期人们迷恋的不老补药都是些将丹砂、水银、铅丹等矿物质烧炼,经化学反应后所得的物质。当时最受有钱人青睐的这些“补品”,有紫水晶、硫黄、雄黄、褚石和绿松石五种矿物质,被视为“五石之精”,又称“五石人参”,通称“五色药石”。这些“大补品”实际是大毒药,成分中大都含有程度不同的有毒物质,少量服用问题不大,有时还有益处,但多了或长期服用,不仅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伤身折寿。

  魏晋人迷信“五石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食养生补品成为有钱人、文人雅士的消费时尚。这一时期,以药石为基本成分的这类“补品”最受欢迎。

  当时最高级且最流行的是“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据东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所记,寒食散由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五味药物制成。鲁迅生前对此也有研究,认为五石散的基本成分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五石散的效果立竿见影,服食后身体发热,但也有很强的毒副作用,服后心中烦躁,如火烧身,因此服食五石散是有严格讲究的:必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故名“寒食散”。当药力散发时,一定要宽衣大帽,出户散步,故又叫“行散”、“行药”。

  唐代人热衷服食“大药”

  中国人对补品的迷信,到隋唐时代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炼丹手法花样翻新,保健补品种类丰富。有的用猪牙和十一月采的皂荚,烧炼取灰霜,制成名叫“荚天生牙”的保健药品。甚至连大小便都曾被唐代人拿来炼制补品,有一种叫“铅汞”的丹药,便是用童男童女的大小便烧淋取霜而成。这些丹药,唐代人俗称为“大药”。

  唐朝皇帝更迷信进补“多饵丹药”。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都曾召来大批炼丹道士进驻宫中,为他炼制长生大药。李世民甚至找到外国方士、天竺(今印度)人罗迩娑婆为他炼丹。李治刚当上皇帝便广征天下奇人入宫,合炼黄白仙丹,成为当时皇家最高级的补品。但李治嘴贪,服食过量,致急性中毒而亡。

  宋元显贵盛行喝鹿血

  宋元时期,以动物乳汁、血液为代表的液体补品开始流行。这种保健品消费趋势,其实在唐末已经出现,当时称为“饮子”,即现代所说的保健饮料。真正的有钱人、贵族中间则盛行喝鹿血。《清波杂志》中记载:“士大夫求恣嗜欲,有养巨鹿,日刺其血,和酒以饮。”有的人家甚至养了成百上千头鹿,由此可见宋元时期的人们对鹿血保健功能的迷信。

  明清时的补药多是壮阳药

  明代,有钱人的保健品消费观念似乎有所倒退,汉唐流行的药石类固体补品又有了市场,炼丹之风再起。明代有钱人服食丹药成为一景,从皇帝、大臣到太监,甚至一般官员,都相当迷恋烧炼之术,《明史》、《明实录》里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实际上,明清时的不少大补药都是壮阳药,而历代皇帝常用的“大补品”其实也多是这类东西。从孙静庵所著的《栖霞阁野乘》“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来看,清朝皇室也是这样。

Copyright 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信息港 网上合作QQ:80044735 咨询热线:400-664-0095 粤ICP备15066211号